|
|
訂閱社區雜志 |
中國空氣監測站功能、數量位居世界前列 |
(時間:2021-6-23 11:03:36) |
“目前我們的空氣監測站中,城市站有1734個,全國的監測站加在一起大概有六七千個。我國的空氣監測站,從功能、數量上看,都是位居世界前列的! 6月22日,生態環境部宣教司舉辦生態環境監測相關業務知識講堂。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副站長肖建軍介紹,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成立40多年來,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基本建成,發展為覆蓋全國各省份、涵蓋多領域多要素的綜合性監測網,實現了陸海統籌、天地一體,全國監測數據互聯互通、共享共用。 環境監測支撐應急決策,成功應對伊春某尾礦庫泄漏 所謂生態環境監測,是指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為對象,以準確、及時、全面反映生態環境狀況及其變化趨勢為目的而開展的監測活動。包括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測和生態狀況監測,三者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環境監測數據是客觀評價環境質量狀況、反映污染治理成效、實施環境管理與決策的基本依據!毙そㄜ娊榻B,在評估環境質量現狀、預測預警環境變化趨勢、監督排污單位達標排放等方面,環境監測均可提供相關服務。 “原先為了減少污染,有些地方的早餐攤都要關停,就是因為不知道污染從哪來。通過監測,可以做到問題精準、時間精準、區位精準、對象精準、措施精準。”肖建軍說。 應急監測是環境監測重要的分支之一,是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的決策支撐。“去年黑龍江省伊春鹿鳴礦業尾礦庫泄漏事件就是重特大突發環境事件應對的成功范例!毙そㄜ姳硎,通過應急監測,準確捕捉到了污染帶的位置、長度、峰值和移動速率,精準把握了污染團移動軌跡和污染物濃度變化規律,為應急處置決策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除此之外,環境監測對打好凈土保衛戰也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做好土壤污染詳查技術支持、科學研判全國土壤環境質量變化趨勢等。 重污染天氣過程預報準確率達100% 大氣、水的污染防治少不了生態環境監測的助力。 在污染成因監測方面,通過對重點城市開展顆粒物組分相關監測、在污染期間開展氣溶膠激光雷達走航監測、對78個重點城市開展VOCs例行監測等方式,環境部門準確判斷污染成因,從源頭治理大氣污染。 城市空氣質量排名對地方政府改善環境空氣質量起到“倒逼作用”。肖建軍說,我國在168個重點區域的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城市空氣質量與空氣質量改善程度“雙排名”!爱斈晡覈h保力量很弱的時候,通過實踐發現,要通過公眾監督倒逼地方政府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排名發布以后,各個地市形成了競爭氣氛,地方政府真正把生態環境當成一件大事來抓! 據介紹,我國擁有世界先進的空氣質量預測預報體系,這是建立區域應急聯動工作機制的前提,以便最大程度降低污染水平!按蠹視l現,有時冬天明明天氣很好,但城市卻發布了針對污染天氣的應急預案,這是因為我們有空氣質量預報,可以預報未來7到10天的空氣質量,提前做出反應。”肖建軍介紹,通過國家-區域-省-市四級預報體系,我國重污染天氣的過程預報準確率達到100%,級別預報準確率達到80%。 “十三五”期間,長江、黃河水質變好 環境監測顯示,長江經濟帶的水質和黃河干流水質都有了可喜變化。 “十三五”期間,長江干流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各年均為100%,且Ⅱ類水質斷面比例持續上升。2020年,長江干流Ⅱ類水質斷面比例達到100%。 “也就是說,到2020年,Ⅲ類水質消失,整個長江干流都是Ⅱ類水質。水質的變化,是長江水生態變好的重要前提,抓好水質的下一步就是抓好水生態。”肖建軍介紹。 2017年,黃河干流Ⅰ~Ⅲ類斷面比例首次達到100%。2020年,黃河干流Ⅰ類水質斷面比例為3.2%;Ⅱ類斷面比例為96.8%,與2016年相比上升25.8個百分點。 2018年起,汾河干流主要指標濃度均呈顯著下降趨勢。2020年,汾河干流8個國考斷面2個為Ⅰ類、2個為Ⅱ類、4個為IV類。與2016年相比,汾河干流Ⅰ類和V類斷面分別增加2個和4個,Ⅱ類和劣V斷面分別減少2個和4個,總體已消除V類和劣V類斷面。 西安、臨汾等地監測數據造假,相關人員獲刑 環境監測支撐了質量考核量化問責,按照季度告知、半年約談、年度問責的機制,對空氣質量明顯惡化的地方實施量化問責,對工作滯后、措施不力、大氣污染明顯反彈的城市持續傳導壓力,倒逼責任落實。 肖建軍表示,為嚴厲打擊環境檢測數據弄虛作假,他們已經建立了定期檢查與不定期抽查、遠程質控與現場檢查、經費支付與運維考核相結合的機制。開展“雙隨機”飛行檢查、現場比對和體系核查等多形式監督檢查,建立多部門聯動監督管理機制。 “在外部監督的一系列機制下,我們及時發現了西安、臨汾等地多起監測數據造假線索,相關責任人均獲刑。”肖建軍說。 我國生態環境監測發展歷程 初創期(1973-1980年) 1970年前后,我國相繼發生北京官廳水庫、松花江等水污染事件,魚類大量死亡; 1972年,第一次國際環保大會斯德哥爾摩環境會議召開;1973年,中國第一次環境保護會議召開,環保事業起步。 1974年,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印發《環境保護規劃要點和主要措施》:“在三、五年內,各省、市、區以及重點工業城鎮都要建立和健全環境監測機構,擔負起監測任務!贝撕,第一批地方監測機構陸續在廣東、北京、吉林等地成立。 1978年,中共中央批轉《環境保護工作匯報要點》。文件明確,環境監測在環境保護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環境保護工作的耳目,是防治環境污染的依據。國家要加強環境監測和環境科學研究,并提出要組成一個現代化的全國環境監測網絡 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頒布,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正式成立。 成長期(1981-2005年) 這個階段,我國環境監測走向制度化、規范化。 1980年,全國第一次環境監測工作會議在山東濰坊召開。 1985年,全國環保系統共建成1287個監測站(包括縣級),各級環境保護系統監測站開始對水質、大氣、土壤、噪聲進行例行監測。 1995年,國家投資1.6億元重點完善總站及64個重點省市監測站,并開始實施報告書制度。 1998年,開始發布城市空氣質量周報。 2005年,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給我國整個環境監測系統提出警醒:前期對污染事故的處理能力不足。 發展期(2006-2012年) 2006年,第六次環保大會提出“建立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切實提高突發環境事件的處置能力,加強環保隊伍建設! 2008年,原國家環?偩稚駷榄h境保護部,并成立環境監測司,為強化國家層面的環境監測行政管理和實現環境監測的政事分開提供了重要的組織機構保證。 2010年,環境保護部制定并發布了《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綱要》,地方紛紛建設監測預警體系。 “十一五”期間,開展環境監測站標準化建設,監測重點放在“總量減排”上。 改革期(2013年至今) 2013年出臺“大氣十條”:每月公布最差、最好的十個城市名單;建立重污染天氣監測預警體系。 2015年出臺“水十條”:每年公布最差、最好的10個城市名單和各。▍^、市)水環境狀況。 2016年出臺“土十條”:開展土壤污染調查,掌握土壤環境質量狀況。 這一時期,《生態環境網絡建設方案》《關于省以下環保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深化環境監測改革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的意見》相繼發布,推動生態環境監測數據歸真,解決了生態環境數據和公眾感受“兩張皮”的問題。 2018年,組建生態環境部,整合分散的生態環境保護職責,統一行使生態和城鄉各類污染排放監管與行政執法職責。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成立40多年來,監測發展為覆蓋全國各省份、涵蓋多領域多要素的綜合性監測網,實現了陸海統籌、天地一體,全國監測數據互聯互通、共享共用。
|
|
|
|
推薦圖片 |
 | 嘉寶莉獲CEC涂料行業首批中國綠色產品認 | 3月12日,嘉寶莉集團旗下BB氧吧抗病毒兒童墻面漆、海妮寶貝、海藻泥3代、小清新系列墻面漆、雅晶石、普拉亞藝術涂料和無機涂料等85款產品榮獲CEC(中環聯合)涂料行業首批中國綠色產品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