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有望迎來最好的時代,成為整個環保產業鏈條最具彈性空間的細分領域。
今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明確提出,全面貫徹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外加《土壤污染防治法》的預出臺,為我國土壤修復行業帶來巨大利好。行業專家一致認為,土壤修復行業將成為“十三五”時期最具彈性的細分領域之一。
按照“土十條”制定的線路,我國土壤污染的惡化形式將在2020年得到有效控制,隨后進入良性發展階段。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推進的過程中,土壤修復市場的大門也將向社會資本敞開,有望開辟出更為可觀的藍?臻g。
中國環保在線查詢各項數據獲悉,目前我國已經有超過5000萬畝的耕地遭受污染,污染工業用地面積同樣不在少數。按照粗略預計,我國土壤修復的市場規模可以輕易超過10000億大關。不過近期來看,“十三五”期間土壤修復的市場規模超過6000億;長遠可達到7.5萬億。
不過市場的爆發并非輕而易舉。土壤污染防治成本高昂,治理周期較長,各項標準尚未統一,治理技術相對偏弱,以及治理的動能略顯不足等掣肘,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消釋,花更多的心思和力量來填補短板。
精準把脈,方能對癥下藥。據中國環保在線了解,針對土壤污染防治推進過程中的問題,國家目前正在就土壤污染狀況進行普遍調查,一旦調查完成,對土壤污染情況有了更加細致的了解,外加土壤污染防治法及配套細則落地在即,以及治理技術的攻堅克難,勢必大大降低土壤污染防治的阻力。
更何況,國務院機構改革推進,生態環境監管機構的職能得到進一步理順和明確,對于土壤修復行業同樣是難得春風,也將大大推動土壤修復產業市場的增溫。
就商業模式而言,雖然由于“去杠桿”的推進,環保產業尤其是PPP模式,受到金融機構的冷遇,但從國家政策、市場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來看。環保行業投融資環境將很快緩和,為土壤修復市場帶來巨大的產出效應。
還有一點值得關注,根據國家統計的數據,目前我國土壤污染防治修復產業的產值在環保產業總產值中的占比不足1%,但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這一比重高達30%,這也意味著我國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的土壤修復市場,有著超乎想象的潛力。
由于看好土壤修復市場空間,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流入,不少企業也紛紛跨界涉足,進一步激發了行業熱度。
不過中國環保在線發現,由于行業門檻與市場競爭的不甚規范,一些經驗匱乏、資質不全或缺失的企業渾水摸魚,引發低價低價競爭及“土方工程”等情況,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行業混亂,不利于土壤修復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不管怎樣,我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正穩步推進,相關法律法規標準體系更加健全,相關技術節節突破,土壤修復的市場規模也正不斷擴容?梢哉f,對土壤修復而言,最好的時代已經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