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威海發布城鄉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設施配置標準 |
(時間:2022/8/23 10:00:27) |
日前,威海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威海市城鄉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設施配置標準》(以下簡稱《標準》),要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設施與人口、各類生活垃圾日產生量、居民投放習慣、收集頻次要求相適應。其中,居民小區每200戶至500戶設一個定時定點投放點,農村按照不低于村人口3‰的比例配備環衛保潔員等。
居民小區垃圾桶服務半徑不宜超過70米
根據《標準》,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設施包括果皮箱、垃圾桶(箱)、垃圾投放桶點、垃圾收集點、垃圾收集站、垃圾分類指示欄(牌)等。
其中,居民小區的分類收集設施配置標準,應以方便居民投放和滿足垃圾產量為原則。按盡可能集中的原則,設置在小區出入口、道口等附近便于投放和收運的適當位置。面積宜按每個120升、240升垃圾桶分別占地0.3平方米、0.5平方米計算。
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點應成組設置分類垃圾桶,各類垃圾桶設置數量應根據小區大小和實際需求配備。鼓勵逐步實施垃圾桶“撤桶并點”,但宜滿足50戶一組的標準,且服務半徑不宜超過70米。生活垃圾收集點可采用放置垃圾容器或建造垃圾容器間的方式,采用分類收集垃圾容器間時,建筑面積不宜小于10平方米。
居民小區應設置裝修垃圾、大件垃圾等臨時堆放點,面積不宜小于7平方米。不具備設置臨時堆放點條件的,生活垃圾收集點應設置明顯標志,標明區域性集中收集(處置點)信息,或預約上門收運聯系方式。
推行生活垃圾“定時定點投放、桶前監督指導”等行之有效的分類投放模式。按照每200戶至500戶居民設置一個定時定點投放點的原則,根據小區空間條件、志愿者人數等因素合理確定投放點數量。
集中供餐場所設置的垃圾桶要“不滿溢”
公共機構方面,也應按照盡可能集中的原則,在公共區域出入口如電梯口、大堂、辦公區域及教學區域的每層樓梯處,成組設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分類桶;辦公室內部宜根據空間、人數和工作需求,成組設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分類桶;應在提供集中供餐的場所設置餐廚垃圾和其他垃圾桶,以“不滿溢”為標準,每百人宜各配置1個120升的投放桶,不滿百人的按各1個桶配置。
車站、圖書館、體育場、公園等公共場所的公共區域應配置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收集容器;設有餐飲區或客流集中休息區的,應增設廚余垃圾收集容器。
公共清掃區方面,應在街道兩側設置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收集容器;有條件的區域,宜在環衛工人休息間設置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貯存點,暫存收集清掃作業過程中的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
酒店、賓館需在公共區域如電梯口、大堂、辦公區域等每樓層設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收集容器;在集中就餐區域或食品加工區加設廚余垃圾收集容器;在休息區及住宿區(房間內)應設置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收集容器。
相關企業應綜合辦公人數、人流量等因素設置垃圾分類收集容器。
農貿市場宜在市場內單獨設置廚余垃圾收集點,并專項分類運輸至末端處理設施進行處置。
農村按照不低于村人口3‰比例配保潔員
農村分類垃圾收集點應設置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兩類投放桶;公共區域應設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兩類投放桶;提供餐飲服務的機構應在主要餐飲區及食品加工區設置廚余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三類投放桶;每個村莊至少有一個投放點設置有害垃圾、可回收物臨時存放點,村莊內設有物資回收服務點的,替代可回收物臨時存放點。
每個村莊設置一處垃圾收集中心,具備分類存放垃圾和清洗垃圾收集設施等功能,可兼備具有可回收物、有害垃圾臨時暫存的功能。
各村應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村民自投和定時收取兩種收集模式。農村采用“保潔員上門收集方式”收集農村生活垃圾。居民點按照不低于村人口3‰的比例配備環衛保潔員,環衛保潔員定時上門分類收集農戶垃圾:在收集過程中,對農戶分類垃圾進行檢查、指導和再分類,并做好工作記錄,同時配備保潔員人力車或電動車。

|
|
|
|
推薦圖片 |
 | 4家國際碳中和機構簽約 中歐碳中和合作研 |
7月14日下午,“興邀天下·共創未來”國際創新產業(42.980, -1.36, -3.07%)合作大會系列活動之中歐碳中和合作研討會,在北京大興成功舉辦。大興區與4家碳中和領域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