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大連“無廢城市”建設穩扎穩打 |
(時間:2022/8/17 10:04:44) |
仲夏時節,漫步遼寧大連凌水河之畔,樹木隨風搖曳、游人怡然自得,站在觀景臺眺望,碧波蕩漾,海鷗嬉戲,生動地詮釋著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曾幾何時,凌水河是出了名的“黑臭河”,河道內遍布垃圾、淤泥,使周邊居民備受困擾。經過一系列整治,凌水河多年“頑疾”徹底根除,一個干凈的凌水河以其特有的風姿呈現在公眾面前。
以點帶面、以治促建,大連正全面提升固廢管理能力,持續向建設“無廢城市”發力。在生態環境部今年發布的《“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名單》,大連名列其中。
問題突出,任重道遠
城市作為現代社會發展的主要載體,也是垃圾的主要制造者,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已經成為解決環境問題的主戰場。
作為“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的城市之一,大連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無廢城市”建設工作。2021年3月,大連市委將推進“無廢城市”建設納入工作要點,2021年11月,大連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建設“無廢城市”,增強城市發展韌性;同月,大連市生態環境局委托專業機構開展了大連市固體廢棄物產業基本調查與分析專題研究;今年3月,按照遼寧省生態環境廳統一部署,大連市生態環境局完成一般工業固廢排查登記,全面摸清產排底數。
大連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張澤勇告訴記者,隨著調研的深入,他們不僅掌握了全市固體廢物產生源頭、利用處置去向和產業發展現狀,也清楚地認識到大連“無廢城市”建設中存在的短板和弱項。
張澤勇向記者細數著短板:一是工業固廢源頭產生量大,與綜合利用處置能力不相匹配,矛盾突出;二是終端無害化處置設施依然存在短板;三是資金缺乏保障;四是編制“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具有挑戰。
在張澤勇看來,“無廢城市”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生態環境、農業農村等多個部門和諸多領域,大連“無廢城市”建設工作任重道遠。
夯實基礎,行穩致遠
為什么大連能入選“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名單?抽絲剝繭后,其實可以簡單地總結為一個詞——底氣。
大連市生態環境局數據顯示,2020年,全市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609.4萬噸,綜合利用率為96.24%,無害化處理率為100%;工業危險廢物產生量為29.87萬噸,綜合利用率為66.76%,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城區醫療廢物產生量為7865.2噸,城區醫療廢物集中處置率達10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7座,城市生活垃圾處理量257.37萬噸,無害化處理率100%;中心城區建筑垃圾收運處置量約為80.92萬噸,日均收運處置量約0.22萬噸;產生污泥33.52萬噸,污泥無害化處理率100%;農作物秸稈產生量為121.19萬噸,綜合利用率為95.56%。
這一串串數字展現的是大連市“無廢城市”建設的自信和底氣。在“底氣十足”的情況下,大連市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以及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暴漲的醫療廢物,處置和管理起來也顯得更加游刃有余。
張澤勇說:“疫情發生后,構建全域覆蓋的醫療廢物收集轉運處置體系,健全操作規程,補齊處置設施短板,提升信息化監管水平,強化環境監管,實現醫療廢物‘全覆蓋、全收集、全處理’是重中之重。”
涉疫醫療廢物處理處置工作取得積極成效,是大連“無廢城市”建設的一個縮影。目前,在固廢管理上,大連市居遼寧省前列,這為大連市“十四五”時期推動“無廢城市”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
藍圖繪就,砥礪前行
“無廢城市”建設一頭連著減污,一頭連著降碳,對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等重大戰略,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目前,大連市“無廢城市”建設正緊鑼密鼓展開,“無廢城市”建設駛入“快車道”。
據悉,“十四五”時期,大連市要以建設“無廢城市”為契機,加快歷史遺留固體廢物環境問題解決,推進城鄉基礎設施補短板工作進程。同時,結合大連區位特點、經濟社會結構特征,積極謀劃“無廢城市”建設的亮點特色方向,全行業、全方位推進,將大連市“無廢城市”建設成為一項特色工程、精品工程、民心工程。
大連市生態環境局局長王浩告訴記者,目前,大連市準備啟動重點領域創建工作,出臺一系列制度性文件,對工業領域產業結構調整、園區循環化改造等重點任務進行全面部署。
“藍圖已繪就,奮斗正當時。未來,大連的生態環境更加美好,城市更加宜居。”說到此,王浩眼神堅定,信心滿滿。

|
|
|
|
推薦圖片 |
 | 4家國際碳中和機構簽約 中歐碳中和合作研 |
7月14日下午,“興邀天下·共創未來”國際創新產業(42.980, -1.36, -3.07%)合作大會系列活動之中歐碳中和合作研討會,在北京大興成功舉辦。大興區與4家碳中和領域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