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大氣污染防治已進入下半場競爭,但眾多玩家在擁抱不斷釋放的產能需求的過程中,仍遇到了新一輪挑戰:惡臭污染。同時,由于技術路徑尚未明晰,加上行業生態鏈尚未形成,單打獨斗型企業仍占多數。 在大氣污染防治挺進細分板塊的同時,惡臭污染治理這個難題被擺在了打贏藍天保衛戰面前。 惡臭污染物是一類特殊的有異味物質,也是當前投訴的焦點污染物。根據生態環境部通報的2018年11月全國“12369”環保舉報辦理情況,在大氣污染舉報中,反映惡臭、異味污染的舉報最多,占涉氣舉報的46.1%。而在2018年1至9月惡臭投訴占所有環境問題投訴的比例超過21.9%,僅次于噪聲居第二位。 實際上,惡臭污染問題不僅存在于大氣中,黑臭水體的惡臭污染問題同樣不能小覷。而經濟發達、人口密度大的地區,對惡臭的投訴已占環境投訴的28.89%左右。在某些石化、化工產業集中的地區,甚至90%的環境投訴都來自惡臭問題。自2016年中央環保督察以來,全國各地惡臭/異味擾民案件屢見不鮮,一些地方政府、企業因此被追責,惡臭異味擾民問題已成為環保督察的重點內容之一。 治理惡臭污染,當務之急是要解決惡臭污染監測和評價問題。早在14年前,《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就已規定8種惡臭污染物的一次最大排放限值、復合惡臭物質的臭氣濃度限值及無組織排放源廠界濃度限值。國家有關的環保標準已經達到了1900項,上海等地也制定了關于惡臭污染的地方標準。但如今現行標準在執行過程中逐漸暴露出很多問題。“惡臭排放標準屬于通用型標準,又有一部分應歸屬在質量標準里。”生態環境部環境標準所所長介紹道。 但截至目前,大多數地區對惡臭氣體污染物的測定,采用的仍然是1993年發布的《三點比較式臭袋法》,臭味強度的監測要依靠人的鼻子來聞。“大多數的惡臭通過低濃度、多成分的臭氣物質,對嗅覺產生綜合反應,很多情況下很難識別。”同時,因不能即時、在線連續監測,所以無法形成有效的監測數據庫用于對比分析和指導實際工作。 但目前部分生產企業或是重末端治理輕過程控制,或是缺乏對治理設施的運行維護,導致企業惡臭氣體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大多數的惡臭氣體具有多組分、低濃度的特點,在一些行業如化工、制藥、工業涂裝等,往往能檢測出幾十種氣味物質,增加了惡臭污染的復雜性和管理的難度。而從排放企業的角度來看,不同的惡臭控制技術適用范圍不同,去除效果受惡臭排放源排放物質種類、排放濃度大小、排放參數等因素影響。 如何有效地控制、解決惡臭污染問題呢?國家環境保護惡臭污染控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王亙介紹,目前國家正在準備修訂現行標準,以適應當前要求。誠如在生態環境部日前修訂的《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圍繞了與行業排放標準關系、適用范圍、取消了標準分級、加嚴8種惡臭污染物界定值等六大方面指標,同時倡導企業通過“源頭削減、過程控制、末端治理”舉措實現穩定達標排放。 挑戰也意味著機遇,未來幾年惡臭治理行業有望開始保持高景氣度。隨著頂層設計的日漸重視,包括惡臭氣體監測、惡臭污染治理、廢氣治理綜合服務在內的細分板塊也將開始“坐擁”千億市場。自此,新一輪大氣防治“黃金時代”即將開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