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退化、耕地質量下降已成為我國農業生產中最重要的問題。對此,多年專業從事土壤修復研究的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劉建明博士有著自己獨到的觀點,他認為:“中國擁有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的土壤修復技術,如果相關部門足夠重視且施行配套政策,土壤修復改良有望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劉建明博士
重新認識土壤 重視土壤污染 土壤中的礦物質控制著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新陳代謝,進而決定了所有生命的健康程度,無疑土壤質量位于人類安全的最前端。劉建明說:“土壤質量堪憂,必然危及舌尖上的安全。當前我國土壤質量現狀在兩方面問題突出。一是污染面積大,2014年4月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發布了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全國耕地土壤污染 點位超標率達19.4%;二是退化嚴重,有關統計資料顯示,我國耕地約20億畝,而耕地中的高產田不及1/3。 談及原因,劉建明認為,不合理的開發利用是最關鍵的因素,而過度耕作、過度施用化肥農藥則是主因。在這種持續數十年的高強度農業生產模式下,酸化、板結、鹽堿化、重金屬污染、化肥農藥污染、肥力減退、礦質元素和有機質貧缺等已成為我國耕地的普遍現象,其結果除導致我國農業生產能力低下和危及糧食數量、質量安全外,還引發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因此,我國的土壤修復和改良刻不容緩。 土壤修復有方法 各方配合是關鍵 “土壤修復是一個龐大又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中央政府的頂層設計,多部門、多領域的密切合作,科技創新的強力支撐,農業耕作制度的創新和優化,全民監督和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劉建明認為,做好了以上幾項工作,我國的土壤修復改良就會培育出一個龐大的新興產業集群,成為我國經濟發展又一個新的增長極。 未來農業,土壤修復將會是企業關注的重點,在這其中首先要抓好政府主導、科技支持、企業實施、全民監督四個環節。中央和地方政府做好頂層設計、制定出臺優惠政策、提供資金支持,整合各部委的科技力量,研究有效的土壤修復組合技,培育修復改良土壤的各類企業來落實土壤修復的工程項目。同時動員各行各業的人都關注、參與到土壤修復改良中,形成全民監督。除此之外,還建議成立土壤修復國家工程中心,設立《土壤修復》國家重大專項,針對不同地區土壤退化的實際情況,整合相關的土壤修復技術,通過規模化的農業工程試驗和示范,形成具有推廣普及意義的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機制新模式。

劉建明查看作物長勢
加大農業投入 重視農技推廣 農技推廣需要多部門通力合作。目前在不少地方農技推廣體系不健全、投入不足、裝備匱乏、技術人員不足,單靠農技部門孤軍奮戰,農技推廣平臺很難搭起來,會直接影響到推廣效果。由于農技推廣工作辛苦、收入不高等原因,新畢業的大學生不愿意走進“農門”,導致農技推廣隊伍面臨結構單一、知識老化、人才斷層等問題凸顯,成為農業技術無法落地實施的關鍵因素。 劉建明說:“現在許多農村種地的多為老人和婦女,他們受年齡和文化水平的束縛,對農業新技術知識的接受存在很大難度。為了跟上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要求,從業者的知識就必須不斷更新、提升,以適應新的需求。雖然近年來各級政府和業務主管部門重視該項工作,經常組織培訓學習,但總的來看,還不能滿足現實的需要。從根本上來說,只有改善農業從業人員的工作條件、穩定提高收入,才能吸引有知識有文化的年輕人大批進入農業行業,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普及才可能有群眾基礎”。
|